十年前上证指数在3000点时,A股总市值不过20万亿,如今同样的点位,总市值已膨胀到70万亿;十年前金融地产占指数权重近半,现在新能源、半导体等新经济板块早已悄然崛起。就像用老式磅秤称量火箭零件,刻度上的数字没变,可称量的东西早已天翻地覆。那些天天盯着点位猜涨跌的人,就像在电影院里数座椅的数量,却忘了屏幕上正在上演的剧情。 也正因如此,期盼"万点疯牛"的呼声,更像寒冬里的一声空喊。且不说当前A股整体市盈率仍低于历史60%的分位,银行、公用事业等板块的估值甚至趴在历史底部;单看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,从"活跃资本市场"到"支持民营经济",每一项举措都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,精准指向病灶而非盲目输血。疯牛从来不是政策的目标——就像园丁不会希望所有花草一夜疯长,健康的生态,是让牡丹有牡丹的雍容,幽兰有幽兰的清雅。 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没有方向。当社保基金连续12个季度增持高股息股票,当保险资金将"优质央企"纳入核心配置池,当平准基金的资金正在银行间市场悄然集结,一个清晰的信号早已穿透K线图的迷雾:几万亿长期资本正在寻找的,是能穿越周期的"压舱石"。 这些资金要的不是"三天翻倍"的刺激,而是"每年5%分红+稳定成长"的确定性。就像老练的农人不会在暴雨天播种,他们懂得在土壤肥沃处埋下耐旱的种子。现在的"中特估"行情,正是这样一场耐心的耕耘——那些手握核心技术、占据产业链关键位置、分红率常年稳定在3%以上的中国资产,正在被资本重新定价。 市场的逻辑早已悄悄切换:从"炒故事"到"算账本",从"追热点"到"看根基"。当人们还在为指数的小数点后两位争论时,聪明的资金已经在低估值的洼地埋下了种子。毕竟,股市从来不是比谁看得远,而是比谁看得透——看透那些喧嚣背后,真正支撑价值的东西,从来都不是点位的数字游戏,而是资产本身穿越周期的力量。